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宇宙星球 #173

173.除了其它事外

173.除了其它事外,这个星球的灵人还提到,他们的来访者,就是前面所说的修道士,还竭力劝服他们住在一个社群里,而不是分开单独居住。因为灵人和天使如在世时那样居住并形成社群。在来世,那些在世时住在社群里的人仍住在社群里;而那些分成家庭和家族的人则仍分开居住。这些灵人在自己的星球作为世人生活时,就分成家庭与家庭、家族与家族,因而分成民族与民族单独居住。所以,他们不知道什么叫住在一个社群里。当他们被告知,这些来访者企图劝他们住在社群里,是为了统治并控制他们,因为这是来访者能使他们臣服并将其沦为奴隶的唯一方式时,他们回答说,他们完全不知道统治和控制是什么意思。他们一想到统治和控制,就会逃跑,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向我显明:他们当中的一个在陪我们返回时,我向他展示我所居住的城市,谁知他一看见就逃跑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属天的奥秘 #8487

8487.“日头一发

8487.“日头一发热,它就融化了”表它照着贪欲增长的程度而逐渐消失。这从“日头发热”和“融化”的含义清楚可知:“日头发热”是指正在增长的贪欲,如下文所述;“融化”是指消失。“日头发热”之所以表示正在增长的贪欲,是因为“日头”在正面意义上表示天堂之爱。“日头”表示天堂之爱的原因在于,在来世,主是太阳,而来自这太阳的热是爱之良善,光是信之真理。主是一轮太阳,天堂之爱来自这太阳(参看1053, 1521, 1529-1531, 2120, 2441, 2495, 3636, 3643, 4060, 4321e, 4696, 5084, 5097, 5377, 7078, 7083, 7171, 7173, 7270节)。因此,“日头”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来自这太阳的“热”或“发热”在这层意义上表示贪欲。
必须简要解释一下此处所描述的事,即“吗哪”所表示的真理之良善照着贪欲增长的程度而逐渐消失,就是“日头一发热,它就融化了”所表示的,是何性质。当一个属灵教会成员正经历试探时,真理之良善或属灵良善虽被赐给他;但属于构成他以前生命的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的一切快乐扼杀这良善,因为它们是对立面,故纯粹的真理之良善无法长期与这个人同住,而是被主通过属于构成他以前生命的这两种爱的快乐而缓和。因为这良善若不以这种方式被缓和,对他来说,就会变得令人不快,因而变得令人厌恶。这就是天堂的良善在那些正经历重生的人中间一开始的样子。因此,自我之爱与尘世之爱的快乐上升到何等程度,天堂之爱的良善就消失到何等程度,因为如前所述,它们是对立面;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解释了为何天堂存在状态的变化,世上时辰和季节的变化就对应于这状态的变化(8426节),又为何那里的人通过这些变化又回到属世乐趣的快乐中。因为没有这些状态的变化,天堂之爱的良善可以说会变得枯竭,毫无价值。但当它通过属世快乐一次或分阶段地被缓和时,情况就不同了。这就是为何一开始,当每日早晨吗哪被赐给以色列人时,鹌鹑也在晚上被赐给他们;因为“鹌鹑”表示属世快乐,也表示贪欲的快乐(8452节)。
要知道,天堂里的人到了晚上所回到的贪欲不是与天堂良善对立的贪欲,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与这良善相一致的贪欲。因为它们是相当慷慨地给予好处并从中获得某种荣耀的快乐,然而,这些快乐含有服侍他人的善意和渴望。它们也是居家装饰和个人服饰上的华丽的快乐,以及许多其它类似快乐。这类快乐不是毁灭天堂之爱的良善的快乐,尽管它们的确会使它黯然失色。但最终,照着此人重生的程度,它们会变成天堂良善的最低层。此时,它们不再被称为“贪欲”,而是被称为“快乐”。若不通过这类快乐加以缓和,天堂之爱的良善可以说会变得枯竭,之后变得令人厌恶,如同毫无价值的东西,这一点由以色列人称吗哪为枯竭的食物,淡薄的食物来表示,如在摩西五经中,当鹌鹑不再赐给他们时,我们所读到的:
中间的乌合之众起了贪欲,以色列人又哭号说,谁给我们肉吃呢?现在我们的灵魂枯竭了,除这吗哪以外,在我们眼前并没有别的东西!(民数记11:4, 6)
又:
百姓攻击神和摩西说:你们为什么把我们从埃及领上来,使我们死在旷野呢?这里没有食物,没有水,我们的灵魂厌恶这淡薄的食物。(民数记21:5)
申命记:
耶和华苦炼你,任你饥饿,将你和你列祖所不认识的吗哪赐给你吃,好教导你,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人活着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命记8:3)
“吗哪”和“无酵饼”是一个意思,“无酵饼”表示从虚假当中洁净出来的良善(8058节)。这种饼因同样的原因而被称为“困苦饼”(申命记16:3)。由此可见,当如何理解“日头一发热,它就融化了”所表示的真理之良善照着贪欲增长的程度而逐渐消失这句话。

属天的奥秘 #10743

10743.他们就是

10743.他们就是那些拥有地狱在自己里面,并且死后进入地狱的人,因为他们的生命与那些在地狱里的人的生命一致;事实上,那里的所有人都具有这种秉性;因为每个人都会到自己人那里去。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